河北冬小麦收获进度过半 夏玉米有序种植
河北冬小麦收获进度过半 夏玉米有序种植
河北冬小麦收获进度过半 夏玉米有序种植6月14日,路县故城(gùchéng)遗址公园暨路县故城遗址博物馆正式面向公众(gōngzhòng)开放(kāifàng)试运行。“终于等到开放,回来怀怀旧。”开放第一天,不少原来居住在古城村的居民重返故地,找寻当年的痕迹。
289件(组)考古出土文物,囊括玉石器、陶器(táoqì)、石刻砖瓦、陶器等种类,配合原址展示、场景复原,完整展现(zhǎnxiàn)遗址从战国至(zhì)明清没有断层的历史,串联起这座汉代古城的古与今。
6月13日下午,路县故城遗址博物馆(bówùguǎn)在为试运行开馆做准备(zhǔnbèi)。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展示北京地区发现最早的开颅(kāilú)手术实证
路县故城位于通州(tōngzhōu)区潞城镇古城村,作为目前所知通州地区最早且(qiě)唯一的秦汉时期城池,将通州的建城史向前推进了2000多年。
史料记载,路(lù)县始建于西汉,属渔阳(yúyáng)郡;王莽改路县为通路亭,隶属于通路郡;东汉恢复西汉旧称,但改“路”为“潞”,始称潞县。该城址就是两汉(liǎnghàn)时期路(潞)县的治所。
为配合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jiànshè),2016年(nián),北京市(běijīngshì)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孙勐和他的考古队在通州区潞城镇古城村的地块上打下第一个探孔。此后,一座汉代县级城址被(bèi)层层揭露,并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在(zài)这片土地上原址建成的路县(xiàn)故城(gùchéng)遗址(yízhǐ)博物馆,用张开的“历史之眼”、2万平方米的占地面积,向观众诉说历史。陈列展厅分为四大部分——“千年路城 蓟东要冲”“由路而潞 传承延续”“沧桑故城 时代变迁”“璀璨新城 古今(gǔjīn)同辉”,讲述路县故城遗址2000年的历史痕迹,展品跨度自战国至明清时期。
路县故城考古遗址展(zhǎn)。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步入展厅,第一件文物——出土于(yú)后屯655号(hào)墓的战国时期玉石串饰,颇有生活气息。它由天河石(tiānhéshí)、滑石、红玉髓组成,其中,蓝绿色的天河石被赋予天空(tiānkōng)、水、生命的特殊意义,常被用来做装饰品。“后屯655号墓,墓葬(mùzàng)排列整齐有序,朝向相对一致,推测可能(kěnéng)是由专人管理的家族墓地,也是目前北京地区发现的较为完整、比较大型的战国墓地。”讲解员介绍。
出土于后屯西汉墓群中的一具女性头骨,是目前北京地区发现最早(zuìzǎo)的开颅手术实证。透过展柜玻璃,能够清晰地看到头骨上(shàng)有一个椭圆形穿孔,周围(zhōuwéi)有长长的丝线状(zhuàng)痕迹。根据创口的愈合程度判断,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存活了两个月至数年时间。
在距离路县故城城址东南约(yuē)1.3公里的原潞城镇胡各庄村一带,考古人员发现了100多座战国至西汉时期墓葬,包括60余座瓮棺葬,这是北京地区首次发现汉代(hàndài)成人(chéngrén)瓮棺葬。展柜中展示了一个瓮,两个瓮对扣在一起,就形成了完整的瓮棺,长度(chángdù)可达两米,足够放下一个成人,这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会(huì)用到的器具。
后屯(tún)694号墓出土的西汉人头骨,是目前北京地区发现最早的开颅手术实证。新京报记者(jìzhě) 浦峰 摄
两座墓葬展现路县故城(gùchéng)人文风貌
整个展览(zhǎnlǎn)中,体量最大、最重磅的两件展品是辽代砖石墓和金代(jīndài)壁画墓。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刘乃涛介绍,这两件“大家伙(dàjiāhuo)”在博物馆刚建成时就已入驻展厅,也是展厅里最早的文物,意义(yìyì)非凡。
出土于东夏园(dōngxiàyuán)地铁站南侧的辽代砖石墓(mù)(mù),重量达到207吨(dūn)。该墓由墓道、墓门(门楼)、甬道、墓室四部分组成,墓室内出土了陶制明器、铜钱等。布展前,因原来的地基不足以(bùzúyǐ)支撑墓葬,在放置墓葬前,特意将地基进行加固。工作人员将砖石墓整体扫描下来以后,对每块砖编码(biānmǎ)、拆解,在展厅中予以还原,为观众展现了该时期路县故城遗址的人文风貌。
和它相对放置的(de)(de)金代壁画(bìhuà)墓,出土于城址周边。墓室顶部已坍塌,四壁残留砖影作装饰和壁画。32.5吨的壁画墓,被整体放置在恒温恒湿的展柜中,中间留出一个通道,观众可走到中间,近距离观看精美的壁画内容——妇人启门图、墓主夫妇宴饮图、女仆(nǚpú)点灯图、男仆备马图等,色彩丰富、惟妙惟肖,展现了(le)当时人们(rénmen)的生活场景和风俗习惯。
观众可以“深入”到墓室内观看金代砖室(zhuānshì)壁画墓。新京报记者(jìzhě) 浦峰 摄
北京地区首次出土(chūtǔ)的八思巴文大元通宝、典型(diǎnxíng)的西汉“千秋万岁”瓦当、唐艾演墓志等,反映了百姓对生活的美好祈愿。展览(zhǎnlǎn)还对修筑城池的过程、烧制青砖和黑陶的西汉“馒头窑”、士农工商不同阶层人民(rénmín)的生活场景等进行了还原。
“汉代时期,朝廷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全国有六成人口都投入农业(nóngyè)生产中(zhōng)。路县故城出土的五谷六畜遗存及多种铁农具,为我们勾勒出‘务民于农桑’的时代(shídài)图景。”讲解员介绍。
展厅完整展出了一座辽代仿(fǎng)木构砖室墓。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遗址展厅保留完整考古地层及水井(shuǐjǐng)等遗迹
陈列展厅对面,2000平方米的遗址展厅展现了(le)路县故城遗址区局部(júbù)完成发掘和清理后的状态(zhuàngtài),保留了完整的考古探方地层和一组西汉至明清时期的遗迹。
走进展厅,双脚踩在透明的(de)玻璃展柜上,犹如踏上了(le)时空的通道,观众可直观感受考古现场,看到展示路县故城遗址区内保留的3座西汉时期水井、1座东汉时期水井、1座汉魏时期陶(táo)窑址。
最深的一口井为8号水井,内部(nèibù)用木板以榫卯方式进行拼合,推测当时可能建有井栏来保护取水人的安全。现场最大的方形、七边形木构井,是(shì)目前北京地区发现的同类型(lèixíng)遗存中(zhōng)规模最大的井,直径达5.55米,容积(róngjī)相当于16口普通水井。内部的木质结构体现了古人(gǔrén)修水井的智慧,据推测,木板的作用主要是防止土质松软塌陷,保证井水不混入泥沙,相当于为水井配上了“净水器”。
“当时,要建造这么大的(de)水井(shuǐjǐng),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这些大型水井又离得很近。为了搞明白这些水井的用途,考古人员通过三维扫描技术记录水井的位置,发现(fāxiàn)在城外遗址(yízhǐ)有232座两汉时期(shíqī)水井,推断这些水井不仅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应用于手工业生产等。”讲解员说。
原状保留的西汉时期水井。新京报(jīngbào)记者 浦峰 摄
如果把遗迹看作一本倒序的历史书,那考古地层(dìcéng)就是历史书上的一页,距离地面越远,地层的历史也就越久,考古发掘便是以挖到生土层(tǔcéng),即(jí)没有被人类活动打扰过的自然土层为目标。展厅里清晰呈现了各文化层的样态,同时通过可互动(hùdòng)的数字屏幕,介绍(jièshào)各时期文化层的土层颜色、遗存等,帮助人们初步了解考古知识。
“作为考古遗址类展览,这和我之前做过的展览都不同。从设计之初,我们就考虑把‘挖掘进行(jìnxíng)中(zhōng)’的理念融入展览,不管是展览中的文物陈列还是场景,都会(huì)随着挖掘的推进有所改变。我们希望展线拉得很长,在(zài)一定时间内,和观众一起完善这个展览。”首都博物馆设计师李光远(lǐguāngyuǎn)说。
此外,李光远介绍,展览中有(zhōngyǒu)16个多媒体点位,有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希望向观众传达路县故城千年流转的历史状态。“展览还将文物和场景(chǎngjǐng)进行结合,如(rú)体量最大的辽代墓和金代墓,既是展览里的场景,也填充了空间,能够带给观众耳目一新(ěrmùyīxīn)的观展体验。”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孙勐(sūnměng)对记者表示,路县故城作为汉代县一级的城市,目前做了最充分的考古工作,展馆的开放有助于从实物角度帮助公众(gōngzhòng)了解两汉时期县级城市的社会(shèhuì)政治、历史和文化。“从发现城墙至今已有9年,博物馆的开放,也是对考古人员工作的认可和激励(jīlì),我也感到很(hěn)激动。”
谈及路县故城(gùchéng)的(de)考古进展和计划,孙勐表示,目前对城市(chéngshì)周边配合基本建设的发掘(fājué)基本结束,以后主要是对城址内的布局、功能及空间规划进行考古研究,还要把以前发掘的资料尽快整理出来,为以后的考古发掘提供资料支撑。
路县故城遗址周边墓葬区出土的清代(qīngdài)金扁方。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设置(shèzhì)15处景观节点、打造“无界公园”
据(jù)了解,自考古发现路县故城遗址,通州区仅用3个月就完成了遗址周边6个行政村及住宅的(de)搬迁工作。随着东古城街等6条道路建成和周边3个大型停车场规划落地,路县故城遗址公园周边焕然一新(huànrányìxīn)。
作为北京首个以(yǐ)“馆园一体”形式运行的(de)考古遗址公园,路县(lùxiàn)故城遗址公园引入“无界公园”“遗址上的汉风园林”的创新理念,采用覆土方式保护地下遗存(yícún),设置15处景观节点,构成集文物保护、生态涵养、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城市新空间。
作为未来“馆园(guǎnyuán)一体”管理方(guǎnlǐfāng),北京市公园(gōngyuán)管理中心将依托博物馆(bówùguǎn)和公园的资源,打造“文化(wénhuà)+生态”的服务模式,组织天坛、北海等公园开展主题系列文化活动,颐和园、香山、玉渊潭等13家公园及中国园林博物馆,“公园礼物”将首次集中亮相,丰富市民游客游园体验。
遗址公园的游客(yóukè)服务以“一条主线+点状散布”为原则,以“自贩机+移动商车”的形式灵活调度商业(shāngyè)及(jí)服务配套,通过可移动服务站、移动服务车完善游客服务功能。首批推出文创产品100余种,并推出“路城纪”茶肆品牌,补足(bǔzú)文化商业配套,在博物馆文化长廊等点位设置“公园礼物”、路县故城(gùchéng)遗址特色文创商品(shāngpǐn)专区,用文化赋能商业新范式。
为了让公众深度参与文化(wénhuà)遗产保护,遗址公园将陆续推出“考古+”“汉代文化”科普体验项目,还将与中国人民大学(zhōngguórénmíndàxué)京津冀考古研究所(通州)在学术研究、公共传播等方面(fāngmiàn)开展合作,邀请行业专家、知名学者举办文化讲座等交流活动(jiāoliúhuódòng),共同开展大运河(dàyùnhé)文化带遗产协同保护。
6月14日14时,“馆园一体”启动(qǐdòng)试运行开放,路县故城遗址(yízhǐ)公园开放服务时间(shíjiān)(shíjiān)为(wèi)6:30—21:30。路县故城遗址博物馆开闭馆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7:00(16:30停止入馆),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博物馆无须预约,凭有效身份证件免费参观。
编辑 白爽 校对(jiàoduì) 卢茜
6月14日,路县故城(gùchéng)遗址公园暨路县故城遗址博物馆正式面向公众(gōngzhòng)开放(kāifàng)试运行。“终于等到开放,回来怀怀旧。”开放第一天,不少原来居住在古城村的居民重返故地,找寻当年的痕迹。
289件(组)考古出土文物,囊括玉石器、陶器(táoqì)、石刻砖瓦、陶器等种类,配合原址展示、场景复原,完整展现(zhǎnxiàn)遗址从战国至(zhì)明清没有断层的历史,串联起这座汉代古城的古与今。
6月13日下午,路县故城遗址博物馆(bówùguǎn)在为试运行开馆做准备(zhǔnbèi)。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展示北京地区发现最早的开颅(kāilú)手术实证
路县故城位于通州(tōngzhōu)区潞城镇古城村,作为目前所知通州地区最早且(qiě)唯一的秦汉时期城池,将通州的建城史向前推进了2000多年。
史料记载,路(lù)县始建于西汉,属渔阳(yúyáng)郡;王莽改路县为通路亭,隶属于通路郡;东汉恢复西汉旧称,但改“路”为“潞”,始称潞县。该城址就是两汉(liǎnghàn)时期路(潞)县的治所。
为配合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jiànshè),2016年(nián),北京市(běijīngshì)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孙勐和他的考古队在通州区潞城镇古城村的地块上打下第一个探孔。此后,一座汉代县级城址被(bèi)层层揭露,并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在(zài)这片土地上原址建成的路县(xiàn)故城(gùchéng)遗址(yízhǐ)博物馆,用张开的“历史之眼”、2万平方米的占地面积,向观众诉说历史。陈列展厅分为四大部分——“千年路城 蓟东要冲”“由路而潞 传承延续”“沧桑故城 时代变迁”“璀璨新城 古今(gǔjīn)同辉”,讲述路县故城遗址2000年的历史痕迹,展品跨度自战国至明清时期。
路县故城考古遗址展(zhǎn)。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步入展厅,第一件文物——出土于(yú)后屯655号(hào)墓的战国时期玉石串饰,颇有生活气息。它由天河石(tiānhéshí)、滑石、红玉髓组成,其中,蓝绿色的天河石被赋予天空(tiānkōng)、水、生命的特殊意义,常被用来做装饰品。“后屯655号墓,墓葬(mùzàng)排列整齐有序,朝向相对一致,推测可能(kěnéng)是由专人管理的家族墓地,也是目前北京地区发现的较为完整、比较大型的战国墓地。”讲解员介绍。
出土于后屯西汉墓群中的一具女性头骨,是目前北京地区发现最早(zuìzǎo)的开颅手术实证。透过展柜玻璃,能够清晰地看到头骨上(shàng)有一个椭圆形穿孔,周围(zhōuwéi)有长长的丝线状(zhuàng)痕迹。根据创口的愈合程度判断,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存活了两个月至数年时间。
在距离路县故城城址东南约(yuē)1.3公里的原潞城镇胡各庄村一带,考古人员发现了100多座战国至西汉时期墓葬,包括60余座瓮棺葬,这是北京地区首次发现汉代(hàndài)成人(chéngrén)瓮棺葬。展柜中展示了一个瓮,两个瓮对扣在一起,就形成了完整的瓮棺,长度(chángdù)可达两米,足够放下一个成人,这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会(huì)用到的器具。
后屯(tún)694号墓出土的西汉人头骨,是目前北京地区发现最早的开颅手术实证。新京报记者(jìzhě) 浦峰 摄
两座墓葬展现路县故城(gùchéng)人文风貌
整个展览(zhǎnlǎn)中,体量最大、最重磅的两件展品是辽代砖石墓和金代(jīndài)壁画墓。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刘乃涛介绍,这两件“大家伙(dàjiāhuo)”在博物馆刚建成时就已入驻展厅,也是展厅里最早的文物,意义(yìyì)非凡。
出土于东夏园(dōngxiàyuán)地铁站南侧的辽代砖石墓(mù)(mù),重量达到207吨(dūn)。该墓由墓道、墓门(门楼)、甬道、墓室四部分组成,墓室内出土了陶制明器、铜钱等。布展前,因原来的地基不足以(bùzúyǐ)支撑墓葬,在放置墓葬前,特意将地基进行加固。工作人员将砖石墓整体扫描下来以后,对每块砖编码(biānmǎ)、拆解,在展厅中予以还原,为观众展现了该时期路县故城遗址的人文风貌。
和它相对放置的(de)(de)金代壁画(bìhuà)墓,出土于城址周边。墓室顶部已坍塌,四壁残留砖影作装饰和壁画。32.5吨的壁画墓,被整体放置在恒温恒湿的展柜中,中间留出一个通道,观众可走到中间,近距离观看精美的壁画内容——妇人启门图、墓主夫妇宴饮图、女仆(nǚpú)点灯图、男仆备马图等,色彩丰富、惟妙惟肖,展现了(le)当时人们(rénmen)的生活场景和风俗习惯。
观众可以“深入”到墓室内观看金代砖室(zhuānshì)壁画墓。新京报记者(jìzhě) 浦峰 摄
北京地区首次出土(chūtǔ)的八思巴文大元通宝、典型(diǎnxíng)的西汉“千秋万岁”瓦当、唐艾演墓志等,反映了百姓对生活的美好祈愿。展览(zhǎnlǎn)还对修筑城池的过程、烧制青砖和黑陶的西汉“馒头窑”、士农工商不同阶层人民(rénmín)的生活场景等进行了还原。
“汉代时期,朝廷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全国有六成人口都投入农业(nóngyè)生产中(zhōng)。路县故城出土的五谷六畜遗存及多种铁农具,为我们勾勒出‘务民于农桑’的时代(shídài)图景。”讲解员介绍。
展厅完整展出了一座辽代仿(fǎng)木构砖室墓。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遗址展厅保留完整考古地层及水井(shuǐjǐng)等遗迹
陈列展厅对面,2000平方米的遗址展厅展现了(le)路县故城遗址区局部(júbù)完成发掘和清理后的状态(zhuàngtài),保留了完整的考古探方地层和一组西汉至明清时期的遗迹。
走进展厅,双脚踩在透明的(de)玻璃展柜上,犹如踏上了(le)时空的通道,观众可直观感受考古现场,看到展示路县故城遗址区内保留的3座西汉时期水井、1座东汉时期水井、1座汉魏时期陶(táo)窑址。
最深的一口井为8号水井,内部(nèibù)用木板以榫卯方式进行拼合,推测当时可能建有井栏来保护取水人的安全。现场最大的方形、七边形木构井,是(shì)目前北京地区发现的同类型(lèixíng)遗存中(zhōng)规模最大的井,直径达5.55米,容积(róngjī)相当于16口普通水井。内部的木质结构体现了古人(gǔrén)修水井的智慧,据推测,木板的作用主要是防止土质松软塌陷,保证井水不混入泥沙,相当于为水井配上了“净水器”。
“当时,要建造这么大的(de)水井(shuǐjǐng),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这些大型水井又离得很近。为了搞明白这些水井的用途,考古人员通过三维扫描技术记录水井的位置,发现(fāxiàn)在城外遗址(yízhǐ)有232座两汉时期(shíqī)水井,推断这些水井不仅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应用于手工业生产等。”讲解员说。
原状保留的西汉时期水井。新京报(jīngbào)记者 浦峰 摄
如果把遗迹看作一本倒序的历史书,那考古地层(dìcéng)就是历史书上的一页,距离地面越远,地层的历史也就越久,考古发掘便是以挖到生土层(tǔcéng),即(jí)没有被人类活动打扰过的自然土层为目标。展厅里清晰呈现了各文化层的样态,同时通过可互动(hùdòng)的数字屏幕,介绍(jièshào)各时期文化层的土层颜色、遗存等,帮助人们初步了解考古知识。
“作为考古遗址类展览,这和我之前做过的展览都不同。从设计之初,我们就考虑把‘挖掘进行(jìnxíng)中(zhōng)’的理念融入展览,不管是展览中的文物陈列还是场景,都会(huì)随着挖掘的推进有所改变。我们希望展线拉得很长,在(zài)一定时间内,和观众一起完善这个展览。”首都博物馆设计师李光远(lǐguāngyuǎn)说。
此外,李光远介绍,展览中有(zhōngyǒu)16个多媒体点位,有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希望向观众传达路县故城千年流转的历史状态。“展览还将文物和场景(chǎngjǐng)进行结合,如(rú)体量最大的辽代墓和金代墓,既是展览里的场景,也填充了空间,能够带给观众耳目一新(ěrmùyīxīn)的观展体验。”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孙勐(sūnměng)对记者表示,路县故城作为汉代县一级的城市,目前做了最充分的考古工作,展馆的开放有助于从实物角度帮助公众(gōngzhòng)了解两汉时期县级城市的社会(shèhuì)政治、历史和文化。“从发现城墙至今已有9年,博物馆的开放,也是对考古人员工作的认可和激励(jīlì),我也感到很(hěn)激动。”
谈及路县故城(gùchéng)的(de)考古进展和计划,孙勐表示,目前对城市(chéngshì)周边配合基本建设的发掘(fājué)基本结束,以后主要是对城址内的布局、功能及空间规划进行考古研究,还要把以前发掘的资料尽快整理出来,为以后的考古发掘提供资料支撑。
路县故城遗址周边墓葬区出土的清代(qīngdài)金扁方。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设置(shèzhì)15处景观节点、打造“无界公园”
据(jù)了解,自考古发现路县故城遗址,通州区仅用3个月就完成了遗址周边6个行政村及住宅的(de)搬迁工作。随着东古城街等6条道路建成和周边3个大型停车场规划落地,路县故城遗址公园周边焕然一新(huànrányìxīn)。
作为北京首个以(yǐ)“馆园一体”形式运行的(de)考古遗址公园,路县(lùxiàn)故城遗址公园引入“无界公园”“遗址上的汉风园林”的创新理念,采用覆土方式保护地下遗存(yícún),设置15处景观节点,构成集文物保护、生态涵养、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城市新空间。
作为未来“馆园(guǎnyuán)一体”管理方(guǎnlǐfāng),北京市公园(gōngyuán)管理中心将依托博物馆(bówùguǎn)和公园的资源,打造“文化(wénhuà)+生态”的服务模式,组织天坛、北海等公园开展主题系列文化活动,颐和园、香山、玉渊潭等13家公园及中国园林博物馆,“公园礼物”将首次集中亮相,丰富市民游客游园体验。
遗址公园的游客(yóukè)服务以“一条主线+点状散布”为原则,以“自贩机+移动商车”的形式灵活调度商业(shāngyè)及(jí)服务配套,通过可移动服务站、移动服务车完善游客服务功能。首批推出文创产品100余种,并推出“路城纪”茶肆品牌,补足(bǔzú)文化商业配套,在博物馆文化长廊等点位设置“公园礼物”、路县故城(gùchéng)遗址特色文创商品(shāngpǐn)专区,用文化赋能商业新范式。
为了让公众深度参与文化(wénhuà)遗产保护,遗址公园将陆续推出“考古+”“汉代文化”科普体验项目,还将与中国人民大学(zhōngguórénmíndàxué)京津冀考古研究所(通州)在学术研究、公共传播等方面(fāngmiàn)开展合作,邀请行业专家、知名学者举办文化讲座等交流活动(jiāoliúhuódòng),共同开展大运河(dàyùnhé)文化带遗产协同保护。
6月14日14时,“馆园一体”启动(qǐdòng)试运行开放,路县故城遗址(yízhǐ)公园开放服务时间(shíjiān)(shíjiān)为(wèi)6:30—21:30。路县故城遗址博物馆开闭馆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7:00(16:30停止入馆),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博物馆无须预约,凭有效身份证件免费参观。
编辑 白爽 校对(jiàoduì) 卢茜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